另一只眼 我看涂料企業家的顫抖意識
發布時間:2009-11-11
作者:ccy
瀏覽:40
“我感到有些顫抖,這種榮譽的認可對于由求知欲驅動的基礎科研是多么的美妙……”10月5日,接到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來自瑞典的獲獎電話通知時,美國科學家卡蘿爾格雷德剛剛起床,正在家里忙著洗熨衣服。根據諾貝爾獎的慣例,每年的獲獎候選人名單在50年內都不對外公開,只在揭曉那一刻才宣布得主的名字,并通過電話通知這些獲獎者。今年的3位諾貝爾獎得主在獲知得獎的剎那都不約而同地感到“狂喜不已”,產生來自生命深處的律動和響應。
卡蘿爾格雷德使用了“顫抖”一詞,她為由求知欲驅動的基礎科研贏得世界尊敬而顫抖。卡蘿爾格雷德顫抖的背后實際上折射了所有艱辛追求理想、實現夢想的人對自然對生命的敬畏和探索。做企業莫不如此。今天當我坐在新的辦公室里,青島早晨的陽光透過玻璃灑落在桌面上,忽然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顫抖也襲擊了我。25年前,當我們一步步地用心在廣東涂料市場耕耘的時候,彼時的顫抖來自于自己的產品能為一般百姓所消費的喜悅。25年來,關于自己企業的故事即使講上365天都講不完,期間的艱辛、荊棘自不待言,期間的快樂、成就更是無語凝噎。
最近看年輕的李一道長的“顫抖意識”,感觸更深。他認為,顫抖意識是人類生命自始至終的、自發的本能的存在,而不是自己刻意讓自己顫抖起來。有意識讓自己抖起來是顯在的。李一道長要求的是潛在的意識,顫抖是生命的節律。科學家的大量實驗證明,生命體與自然世界是可以發生微波通訊的。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是進入一個波動的世界,在這個波動的世界中,我們用能量來描述生命的存在狀態,尋找生命自有的節奏。一旦你找到這種節律感的時候,體會到整個身體的節奏能夠律動的時候,生命會發生質的變化。日本京瓷創始人稻盛和夫說,企業的發展就像竹子的成長。經濟繁榮時,企業只是一味地成長,沒有“節”。克服蕭條,就好比造出竹子的“節”,這種“節”才是企業再次成長的支撐,并使企業的結構變得強固而堅韌。無論繁榮或者蕭條,顫抖意識至今仍貫穿著京瓷的發展。
老子曰: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幾千年前他就把天地之間比喻為一個大風箱,無論是什么人,無論是什么組織,都將被置身其中來回顫抖和震蕩。因此,以今天全球的危機或蕭條而言,這種顫抖是內在的、真實的、必然的,但顫抖的背后我們很多人并沒有真正通曉生命的節律,怨天尤人者有之,逃避責任者有之,違抗規律者有之。當苦難、困頓終結之后,你會發現顫抖是內在規律,就看你能否真正以清醒之心神坦然對之。
人們常常自以為是,不善于自以為非,自我統攝了他們的內心和意志。改革開放30年來,企業家群體中不少人在經濟環境波浪起伏的進程中迷失了自我。25年來,我經常告誡自己:成功時,一定要在心里存有“僥幸成功”的一席之地,提醒自己凡事的成功并非都是必然!其實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存在不確定性,即使是讓當事人從頭再來一次也不可能復制得一模一樣。企業中的很多事也一樣,是企業家和他的團隊在猶豫、觀望、判斷、實施的不斷交替中摸索著前進,創造出奇跡來的。就象嚴介和所調侃——企業家都是野生的。
企業家在經營的過程中,其中不乏存在著顫抖、失眠、焦慮、期盼、失敗和成功,要認可“沒有永遠的成功”的定論,做事先要有顫抖的意識,后要有坦然面對的心理,因為坦然才能安心,安心才能立命,立命才能承當。
企業家許多時候真的需要壓抑自己的澎湃之心,在員工狂歡時、在市場追捧時,你自己應做一個理智的旁觀者!站在大幕旁邊,看著演員也看著觀眾,領悟不同于他人的感受,從而從容面對局勢的變化。來源: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