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在當代藝術品的展廳里,看到任何稀奇古怪的東西都不會讓人感到吃驚;但在這次的“上海當代”藝術展上,當走到向來以創作強烈視覺意象作品而聞名的藝術家劉?的展品前,觀眾也許還是免不了心生疑惑。倒不是因為這件作品如何后現代或者奪人眼球,而是因為它實在太稀松平常――在觀眾眼前的,是一個整體廚房。不用懷疑,這就是一個廚房,墻上甚至還醒目地印上了廚房贊助商的名字。
在當代藝術品的展廳里,看到任何稀奇古怪的東西都不會讓人感到吃驚;但在這次的“上海當代”藝術展上,當走到向來以創作強烈視覺意象作品而聞名的藝術家劉?的展品前,觀眾也許還是免不了心生疑惑。倒不是因為這件作品如何后現代或者奪人眼球,而是因為它實在太稀松平常――在觀眾眼前的,是一個整體廚房。
不用懷疑,這就是一個廚房,墻上甚至還醒目地印上了廚房贊助商的名字。若非墻上張貼的照片和餐桌上零亂地堆放著一些文字材料,恐怕沒人會聯想到這件藝術品呈現的是50年前那場著名的美蘇“廚房辯論”的景象。
1959年,在美國國家展覽會上,赫魯曉夫和尼克松正式站在類似這樣一個場景外展開了那場舉世聞名的辯論。記錄這場辯論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已有很多,但藝術家顯然并不滿足于此。也許在他眼中,歷史并不是單純的文字和圖片的疊加,而是應該更具象,更立體的存在。于是,他創造這樣一件藝術品,用文字、照片和實景的表現手法,將那一段歷史濃縮于此。
了解了這個藝術品的歷史背景,似乎還是無法真正了解藝術家的創作意圖。在這一個沒有任何文字說明的藝術品前,觀眾顯得有點迷茫。他們更多的是走進廚房照個相,甚至打開冰箱和烤爐一探究竟,但他們到底了解了多少?又領悟了多少?大概很多人都說不清楚。有人說這樣的設置很巧妙:廚房是人類滿足最基本物質需求的地方,而政治,卻又是人類社會中高層次的社會活動。這兩者在那一刻達到融合,顯得異常矛盾卻又有跡可循。又有人說,這是藝術家對歷史的諷刺:在50年前無論這是一個多么驚心動魄的場面,最終還是塵歸塵,土歸土,在流逝的時間面前,人的力量顯得多么的微不足道。而更多的觀眾,只是選擇將這個廚房留在相機存儲卡上之后就匆匆離開。
也許這就是當代藝術――藝術家們并不在意觀眾了解了多少,或是觀眾了解的并不是藝術家心中的所想。在當代藝術和觀眾之間,看似只是一個廚房的距離,其實卻是一道很深的鴻溝。當代藝術家如何更好地去呈現他們的理念,而觀眾又如何更有效地去理解去感悟,這些都是應該思考的問題。
上一篇: 選櫥柜不僅注重外表美 要看清楚“大件”
下一篇: 進口櫥柜與國產櫥柜如何鑒別小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