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福建德化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并稱中國古代三大瓷都,但在白瓷制作上卻獨有建樹,堪稱“中國白”。筆者所藏的德化窯白瓷及青花器有一二十件,但均為杯、盤等日用器皿。現選兩枚明、清德化窯白瓷印花小杯討教于方家、切磋瓷藝,與瓷友同好共賞。筆者以為,明、清德化窯白瓷的特征除公認者以外,主要有“三絕”: 一絕為小品呈大樣。
福建德化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并稱中國古代三大瓷都,但在白瓷制作上卻獨有建樹,堪稱“中國白”。筆者所藏的德化窯白瓷及青花器有一二十件,但均為杯、盤等日用器皿。現選兩枚明、清德化窯白瓷印花小杯討教于方家、切磋瓷藝,與瓷友同好共賞。筆者以為,明、清德化窯白瓷的特征除公認者以外,主要有“三絕”:
一絕為小品呈大樣。余所藏數十枚德化白瓷印花小杯為明、清兩代所制(如圖),右施奶黃色釉為明代,左施青白色釉為清代。明代小杯器型徑寬粗矮,主紋飾為兩組“雙開光花卉紋”,口沿為三角形印紋,近底處為回形印紋;清代小杯器型瘦高,主紋飾為“鹿望日竹枝紋”,口沿為一道細線弦紋和一道連珠紋,近底處無紋。此類小杯均為徑寸小品,經檢測口徑6.2厘米至7.2厘米,足徑2.8厘米至3厘米,高3.1厘米至3.5厘米,應為飲酒茶兼用之小手杯,卻有大碗大樣之氣度:撇口、縮頸、弧腹、圈足,收放一毫不差,瓷藝高超。
二絕為厚胎也透光。該類白瓷印花小杯,年代無論明、清,胎體無論厚、薄,迎光照視下均可見“壁薄足厚、壁透足黑,胎厚也透光”的效果,與其他窯口的同類器相比,極具玻璃相和透光性。據筆者考證,其胎體有全脫胎和半脫胎之別,明瓷多為半脫胎,清瓷多為“卵幕”全脫胎。考其制法為:薄胎修成后,先內面上釉,待釉干潔,再由外面修去胎骨(全修全脫,半修半脫),然后于外面上釉印花,雕刻紋飾而成。底足有胎,為手指捏制,呈圓弧形,無折角和刮削痕,很有地方制瓷特色。因此“脫胎”有“脫去胎質以釉成也”之說。德化瓷真品厚胎也透光,確為世間絕技,可能與瓷土釉料的成分特異有關。
三絕為蠅頭題詩款。此類德化白瓷小杯,外壁均堆貼、印塑、雕刻有人物、動物、花卉、詩賦文句等圖案紋飾及款銘,此類裝飾技藝在歷代古瓷中確屬罕見。但由于書法系極精之楷篆,銘文款識細如蠅頭,多數字跡不清。如圖左的清代小杯上豎印有五字詩賦和一方小印章,但字小跡細釉厚,難以辨識。該杯的圈足內還凸印有反書的“正”字,不知何意,待后考。
上一篇: 上海:工作人員開始對倒覆樓房進行樁基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