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中國第一條從國外引進并一舉投產成功的制磚線項目至今已經過去25年了。在1984年,全國就只有一條線;現在全國已經有三千條以上這樣的或比當時那條線更先進得多的生產線。如何評價當時的佛陶公司這一舉措帶來的大功績都不為過。本來這一事件,那些陶瓷協會、媒體抓住這一時機以引進投產多少周年的名義搞一些論壇、活動是很好的,但是沒有人去搞,也算是行業的憾事。
中國第一條從國外引進并一舉投產成功的制磚線項目至今已經過去25年了。在1984年,全國就只有一條線;現在全國已經有三千條以上這樣的或比當時那條線更先進得多的生產線。如何評價當時的佛陶公司這一舉措帶來的大功績都不為過。本來這一事件,那些陶瓷協會、媒體抓住這一時機以引進投產多少周年的名義搞一些論壇、活動是很好的,但是沒有人去搞,也算是行業的憾事。然而,我在過去的許多場合對此舉的定位是中國陶瓷業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轉折點,在編寫中國陶瓷發展史時要記入史冊的,中國陶瓷有今天的格局是從那時開始的。
25年后的今天,中國人依靠自主力量生產出大規格(長寬在0.9×1.8(米)以上)、薄(厚度在6毫米以下)的陶瓷板以及投入50%以上的煤渣、拋光磚廢渣做出長寬在1.1×2.1米容量低至0.7的輕質板。其中解決了成套裝備、配方、添加劑、工藝技術等一系列技術攻關難題。2008年陶瓷板材生產線的連續自動化生產成功,全國又是只有一條,狀況和1984年十分相似,但我堅信其前景同樣會像25年前的那條線一樣,再過幾年,十幾年,全國全世界會有幾百、幾千條生產線。其判斷依據是什么?1、當代的人和科技進步已經掌握了工藝技術與裝備的開發能力;2、一塊800×800(毫米)規格的陶瓷磚達40公斤以上,一塊薄板一平方米才8~12公斤,性能相當但用料相差很多,就此節約資源一項(還不提及廢渣利用)就有足夠的理由用磚的薄型化去取替落后的產品。總有一天,**、社會會認識到板材的出現的重大意義,會用產業政策去支撐推動這一項目的發展。
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列入一個課題,項目名稱”大規格超薄建筑陶瓷磚產業化技術開發(編號2004BA321B),國家“十一·五”的綠色制造支撐項目再次列入磚的薄型化。關鍵點是廣東科達機電建立了一條中試線并為企業提供了一條成套裝備,廣東蒙娜麗莎公司首先使用了第一條線并自主完成了工藝技術開發。由此,板材的開發與產業化,也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又一體現。
2009年,可以算作中國新型無機板材的生產線產業化的起始年。30年前做“磚”,30年后做“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