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近幾年來,銅價猶如脫韁野馬持續飆升。在此輪牛市進程中,“中國因素”起到了推波助瀾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性的作用,與此同時,銅價高漲也對我國銅的供需狀況以及銅產業鏈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銅價高漲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銅的消費并引發替代效應 在2004年銅價突破3000美元/噸之后,高居不下的銅價便開始對銅的消費產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近幾年來,銅價猶如脫韁野馬持續飆升。在此輪牛市進程中,“中國因素”起到了推波助瀾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性的作用,與此同時,銅價高漲也對我國銅的供需狀況以及銅產業鏈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銅價高漲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銅的消費并引發替代效應
在2004年銅價突破3000美元/噸之后,高居不下的銅價便開始對銅的消費產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下游終端產品由于市場競爭激烈,難以通過提價來轉移銅價上漲所帶來的成本壓力,消費商不堪重負,盡量減少或推遲采購并不斷壓低庫存量。這在家電行業表現得較為明顯。
銅價高漲對建筑行業銅的應用形成了較大限制。目前我國建筑業占銅的消費比重低于3%,而在西方發達國家這一比重高達20%以上,因此在正常情況下,我國建筑用銅量有著較大的發展前景,國際銅業協會也極力在中國推廣銅管,但隨著銅價迭創新高,價格昂貴的銅水管在中國推廣的難度顯然加大。
由于銅價持續高漲,許多銅加工企業的產品訂單明顯減少,一些中小規模的企業訂單量比往年同期下降了30%左右。目前,約有80%的銅加工企業幾乎維持零原料庫存,以銷定產、現買現用者居多。持續高漲的銅價讓加工企業不堪重負,在南方沿海地區,有些銅加工企業已經開始用含銅量低的黃銅、廢雜銅替代未鍛造的銅,少數加工企業甚至選用成本較低的“黑桿”(銅含量較低的次品)替代光亮桿進行生產,導致加工產品質量嚴重下降,這對銅行業的健康發展會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
由于難以承受銅價持續高漲帶來的成本壓力,下游企業開始努力尋找銅的替代品。銅替代品的使用量和使用范圍在加大加寬,如一些生產視頻線纜的企業積極使用“銅包鋁”、“銅包鋼”進行生產,壓縮了用銅量;而一些小型家電生產企業,例如微波爐生產企業,已經基本使用“鋁漆包線”替代“銅漆包線”,空調企業也在積極研究“鋁管”代替“銅管”的生產技術。雖然從短期來看,替代品暫時還不會對銅的消費帶來實質性的影響,但是如果企業找到替代品,可逆轉性將很小,銅消費可能會大幅萎縮。因此從長期看,替代效應將對整個銅行業產生較大的沖擊。
高銅價對消費的抑制作用在其他國家也同樣存在,國際銅加工協會(iwcc)去年曾向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發信呼吁,請lme高度重視高銅價抑制下游用銅企業的消費問題。
銅加工企業經營條件日趨惡化下的應對策略
長期居高不下的銅價給銅加工企業帶來了巨大的資金成本壓力,隨著銅價的不斷攀升,維持正常庫存量所需要的資金量也在同步增加,企業的資金周轉壓力與資金占用成本日漸加大,絕大多數銅加工企業飽受煎熬。去年不少加工企業的營運資金被迫增加了一倍以上,但利潤率卻下降了5%—10%,在這種惡劣的經營條件下,不少中小型加工企業甚至被迫退出市場。在銅價上漲的同時,銅企業的加工費卻在下降。以銅管企業為例,2000年螺紋銅管的加工費高達12000多元,而現在只有約8000元,銅價在整個銅管價格構成中的比例已經由當初的50%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因此銅價波動對銅加工企業所產生的影響非常大,已經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存。
在行業總體經營環境日趨惡化的形勢下,銅加工企業應通過以下手段來迎接市場挑戰,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與整體競爭力。
首先,大型銅加工企業必須采取收購兼并等資本手段迅速擴張以產生規模經濟效應。在一定的生產條件下,規模化生產可以降低單位加工成本,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明顯優勢。目前我國的銅加工企業市場集中度比較低,因此未來3—5年將可能是銅加工企業的行業洗牌與結構調整期。而中小型企業則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相對競爭優勢,例如低廉的電價與優越的地理交通位置等,同時不斷進行技術革新并且調整產品結構以增強自身的適應與抵抗能力。
其次,面對銅價的激烈波動,銅加工企業必須采取更為靈活的采購策略并做好套期保值,最大限度地規避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企業必須根據國內市場的價差變化以及現貨升水與貿易升水的情況,調整采購規模以及倉單與現貨市場的采購比例。而借助期貨市場,銅加工企業可以采用合理的套期保值策略來對其敞口部分有效地轉移風險,從而有利于企業的穩定經營。
銅價高漲造成國內冶煉產能急劇擴張并導致供應結構變遷
伴隨著銅價的不斷上漲,2003年開始,利潤暴增的銅礦企業竭力擴產增產,而冶煉產能存在瓶頸使得銅精礦的加工精煉費快速上升,到2005年現貨銅精礦加工精煉費從最低的15美元/噸上漲到最高點220美元/噸,豐厚的利潤刺激了國內產能的急劇擴張。從1999年到2004年,中國銅產量平均增速達到了13%,而2005年中國的精銅產量達到了253萬噸,同比增長了23%。2005年全國有在建、擬建銅冶煉項目18個,建設總能力205萬噸,是2004年年底能力的1.3倍。其中:在建項目11個,建設總規模115萬噸;擬建項目7個,總冶煉能力90萬噸,到2007年年底將形成近370萬噸的冶煉能力,遠遠超過全國銅精礦資源保障能力和國際市場正常情況下可能提供的銅精礦量。
隨著國內產量的快速增長,我國精銅的進口依存度(進口量與消費量比率)開始趨于下降。2004年開始我國精銅的進口量不增反降,2006年1—2月我國精煉銅進口量為124235噸,同比大幅下降了44.2%,按照目前的產能擴張計劃,今后幾年進口量下降的趨勢仍將繼續。與此同時,銅精礦、廢雜銅、粗銅等進口數量卻在大幅增加。
冶煉產能急劇擴張的潛在后果以及可行的應對措施
雖然目前銅的產能并未像電解鋁行業那樣出現嚴重過剩,但產能的擴張加重了我國的電力負擔而且還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為了避免銅冶煉產能盲目擴張,**管理部門應該盡快制定銅產業發展標準與行業準入制度,促進銅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在目前銅價高漲的情況下,產能擴張確實能夠獲得較大收益。但是銅價不可能只漲不跌,因此當銅價下跌時,已經擴大產能的冶煉企業將面臨巨大的經營風險。為了給增加的產量尋找穩定的銷售渠道,規模大的冶煉廠可以向下游進行擴張,謀求多個產業環節的一體化經營。這樣,可以同時獲得銅產業鏈多個環節的利潤,增強自身的綜合實力與抵御風險的能力。目前國內部分冶煉企業如江西銅業已經開始在下游建銅板帶廠。
由于我國銅精礦資源十分有限,每年只有60萬噸左右,因此隨著銅冶煉產能的快速擴張,銅精礦的進口依存度也在上升,目前已經達到80%以上。冶煉企業的原料自給率逐步下降將導致國內大型企業喪失在產業鏈上游的話語權和支配權,慢慢淪為國際銅礦和冶煉商在境內的代理加工基地,危及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去年我國鋼鐵行業被國外鐵礦石廠商聯合抬價70%以上,而銅精礦的對外依存度遠超過鐵礦石,更容易受制于人。因此冶煉企業必須走出國門,通過股權或其他戰略投資合作等紐帶獲得穩定的銅精礦供應來源。
上一篇: 六大標準形成建設部要為綠色建筑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