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與前幾年發行規模幾乎年年翻倍的飛速發展勢頭相比,近一時期的銀行理財市場“平淡”了許多。自2008年下半年至今,銀行理財業務的增速大都明顯放緩,不僅產品歸于保守穩健,市場各方的心態也更冷靜、更務實。
與前幾年發行規模幾乎年年翻倍的飛速發展勢頭相比,近一時期的銀行理財市場“平淡”了許多。自2008年下半年至今,銀行理財業務的增速大都明顯放緩,不僅產品歸于保守穩健,市場各方的心態也更冷靜、更務實。其實,速度放緩并不是壞事,它正好給了市場一個喘息的機會,讓我們可以沉下心來反思一下理財產品所經歷的是是非非,特別是在經歷了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市場的動蕩之后,應該怎樣進一步加強銀行理財業務的風險管理,規范銀行理財業務今后的發展。
理財業務是銀行近年來發展最快、創新力度最大的業務之一,產品掛鉤國際市場的步伐也邁得比較大。正因如此,在去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中,相比國內銀行的其他業務,它受到的沖擊似乎也更大一些,涉足海外市場出現虧損的QDII產品更成了大面積投訴的導火索。一直延續到今年,針對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訴、訴訟始終沒斷,有的甚至發展成了****,由此,銀行理財市場也經歷了一個不小的挫折:從曾經的“形勢一片大好”變成了一個“多事之地”,投資者有怨氣,銀行如履薄冰,監管部門不勝其煩。雖說是“銀行理財好事壞事都多”,給人的感覺上卻是“壞事”傳得更遠也更多些。
客觀而言,全球金融危機以及海外市場持續的動蕩與調整,應屬于一種系統性風險,在這樣的背景下,銀行很難獨善其身。無論是QDII產品還是結構性產品的虧損與零收益,似乎都不能也不應該把系統性風險導致的損失全部怪罪在銀行身上,從而對銀行的理財業務求全責備,乃至質疑銀行理財業務的創新。但是,是不是說有了金融危機的影響,銀行就可以推卸責任呢?完全不是。因為,不少產品在設計上存在的風險缺口太大和風險控制機制失靈的問題,恰恰暴露了銀行在風險管理上的疏漏甚至是對風險的漠視。另外,從各種投訴和糾紛看,理財產品的零收益或虧損只是一方面或只是表面,最為投資者詬病的問題更多的集中在理財產品宣傳失當,夸大收益誤導投資者;信息披露不充分不透明,風險揭示不足等方面,這些顯然反映出的都是銀行理財業務在經營和管理上存在的問題,也是進一步規范銀行理財業務的重點所在。
作為一項新型的創新業務,理財產品由于設計結構的不同、投資標的不同、投資的市場不同等等,蘊涵和涉及到的各類風險以及風險的傳導機制也比較復雜多樣,“國際上先進的商業銀行大多設立專門機構依照一套嚴密規范的風險管理流程進行管理。相形之下,我國銀行的理財業務仍處于粗放型的管理階段,大多數銀行缺乏先進的風險管理工具和技術”,或者換句話說,國內銀行對理財產品的風險管理其實一直沿用的是對傳統業務的管理方式,這就難免出現力所不逮的情況,造成風險的暴露。因此,鑒于理財業務對銀行的重要性以及國際經驗,商業銀行有必要結合理財產品的特點,建立專門的理財業務風險管理體系,追蹤和把握理財產品各階段的風險狀況,從根本上改變銀行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滯后的問題。
此外,加強外部監管與規范對理財業務的健康發展也尤為重要。前一時期,針對危機影響下銀行理財產品價值縮水和客戶投資浮虧問題,監管部門曾多次進行風險提示,組織商業銀行開展風險自查,跟蹤理財產品市場變化情況,逐一摸清風險底數,制定風險處置預案,防范理財業務中的聲譽風險和發生突發事件。據記者了解到的情況,為了進一步推動銀行理財業務的合規經營,監管部門目前正著手準備對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進行修訂,進一步細化和嚴格監管要求,包括對銀行擬上架的新產品以及產品宣傳材料都要進行上報審核,并要求銀行對存續期內的理財產品進行后續跟蹤和評估并上報審核。
但是,也應當看到,從2005年銀行理財業務的快速發展的初期,督促商業銀行加強理財產品的風險揭示、信息披露和宣傳營銷的合規性就已經是監管的重點。然而,從記者追蹤的情況看,由于缺乏強制性的信息披露,不少銀行在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上的表現一直時好時壞,很不穩定;能夠真正建立起完整的事前、事中、事后信息披露機制的銀行更是不多。另外,銀行理財業務在資金核算上五花八門,因為沒有托管,就等于沒有嚴格的防火墻,很難完全規避道德風險;再是,由于梯次發行,許多產品存續期有的一到二年,若缺乏后續的跟蹤和管理,“只賣不管”的話,更容易產生問題。因此,有業內專家提出,在規范銀行理財業務上,管產品不如管機構。只有明確各類銀行機構在理財市場上的定位,嚴格準入資格和標準,才能從源頭控制銀行理財業務的風險,推動理財業務的良性發展。
所謂管機構,主要手段就是對理財銀行建立機構評級制度,進行分級管理。相關專家認為,理財業務是商業銀行將客戶關系管理、資金管理和投資組合管理等融合在一起,向客戶提供的綜合化、個性化服務,業務的技術含量比較高,從建立高素質的團隊,到產品設計、運作,再到風險控制,都需要有相當的人力和資金的投入才能支撐起來,這并不是任何一家銀行都可以做得到的。因此,通過對理財銀行劃分不同的等級類別,依此明確不同銀行在理財市場上的定位,既可以減少風險隱患,也有利于加強銀行之間分工協作,進而形成高效、有序的市場競爭格局。進一步說,銀行是經營信用的行業,信譽即是品牌更是生命。建立評級制度,進行分級管理,無疑將會更有效的督促商業銀行加強理財業務的風險控制和管理,從而帶動市場合規經營水平的整體提升。
金融危機之后,銀行理財業務今后到底該何去何從,市場參與各方都在反思和思考。在一個新興的市場逐步邁向一個成熟的市場的進程中,一定會經歷挫折、反思和爭議,是非對錯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不斷的反思和進取中,我們能夠一步步走向成熟。
上一篇: 05月11日刨花板網上報價
下一篇: 魚龍混雜消費者如何選玻璃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