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其實,經濟學家不是預言家,能可靠地對宏觀形勢的起落——特別是對衰退做出預測的概率很低。人們只要細心地去翻翻財經類報紙雜志,留意那些經濟學家做出的涉及預言性質的籠統判斷,就會發現經濟學家的預言與事實出現較大偏差幾乎是普遍現象。
近來,經濟學家的預測能力受到普遍關注。以金融危機的爆發和其重大影響沒有被提前預警為引子,公眾繼續向有預言能力的經濟學家求解,同時,開始反思經濟學家們做出的種種預言。
其實,經濟學家不是預言家,能可靠地對宏觀形勢的起落——特別是對衰退做出預測的概率很低。人們只要細心地去翻翻財經類報紙雜志,留意那些經濟學家做出的涉及預言性質的籠統判斷,就會發現經濟學家的預言與事實出現較大偏差幾乎是普遍現象。
當然,有人會辯稱中國的市場經濟不夠完善造成數據不夠清晰、可靠,而經濟學家們難免有人被利益集團所左右,難以得出客觀的預測。
但事實是,經濟學家的宏觀形勢預言能力從來是不怎么樣的。美國在經濟預測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不過,在20世紀前半葉,僅有的幾個經濟預測機構的成績并不佳。60年代到70年代初,各種預測機構紛紛建立,那時的經濟預測倒還都算精準。但之后,預測精準度極少再有這樣的黃金期了。1974~1975年和1981~1982年美國的兩次嚴重經濟衰退,幾乎所有預測機構都沒有預測到。特別是在1974年的經濟衰退前夕,32個預測機構有31個做出經濟將繼續高漲的預測,成為經濟預測史上的一大笑話。類似的還有后來的亞洲金融危機,2001年“9·11”之后的衰退,預測機構紛紛折戟。而對眼下的金融危機,除個別機構、個人對危機的可能性有所意識,主流經濟學家也幾乎都預測失誤。
經濟學家的預測為何會頻頻失誤?道理很簡單:因為經濟學不是一門重在預測的科學。經濟學理論側重于在事后解釋已經發生的經濟現象,而不是去預測。不是有句廣為流傳的笑話嗎?“學習經濟學并不能保證你不失業,但是,當你有朝一日站在領取失業救濟金的隊伍里時,你能知道自己為什么站在那里。”經濟學家如果真能預測未來,也就不必“站在領取失業救濟金的隊伍里”了。
是的,研究過去與預言未來的重大區別在于,前者僅需較少的知識,即可得出并不一定正確但能自圓其說的結論,而后者必須對整個研究對象有系統的了解,了解每一因素的發展趨勢,才能得出較正確的結論。可以說,前一個判斷的是死物,而后一個是在判斷擁有無數變動可能性的活物。
不確定性是世界上幾乎所有問題的根源。難道旨在控制隨機性以及減少無知程度的預測科學在經濟領域必然“無所作為”嗎?不就是研究無所不在的不確定性嗎?!有人一定會反問道:那么多股評家不都是預測家嗎?
其實,任何預言皆非易事,股評家也不例外。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格曼曾舉過一個氣象預報例子:在經歷數千年之后,現代社會運用大型計算機,對成千上萬個因素進行計算得出未來的天氣狀況。但是,此種方法的預測精度和預測長度比原始的看云形識天氣并無顯著的改進,特別是在預測極端天氣和不穩定天氣方面。
所以,經濟學家——他們預測的對象是本身就會做出預測的人的經濟活動,預測不準,甚至有時不如一個經驗老到的市場商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項似乎只能由神擔當的任務硬讓經濟學家擔當,這顯然不是經濟學家能承受的。當經濟社會波動起伏,人們心生恐懼時,自然而然希望有預言家能對經濟形勢指點一二。于是,經濟學家理所當然地成為不二之選。于是在眾人的簇擁之下,一些經濟學家穿上預言家的神袍,侃侃而談未來的宏觀形勢。
無疑,經濟學家通過研究歷史上的經濟活動,對經濟因素之間的關系、經濟指標的含義等有較深入的了解,毫無疑問有助于人們認識自身的經濟活動。并且,盡量準確地預測經濟變化是經濟學家們長期應該努力的一個方向。但是,就目前而言,當經濟學家們對遠大的宏觀形勢、復雜指標要做出預言——特別是籠統的預言時——咱們就要警惕了。因為此時,經濟學家們極有可能跨進了他們自己并不熟悉的未知世界。
經濟學家畢竟不能和小說《哈利·波特》中那張魔法界的《預言家日報》一比高下。
上一篇: 兒童家具顏色越艷油漆含鉛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