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色视频在线观看_男女生在一起差差差_日日噜噜夜夜狠狠久久aⅴ_《色戒》未删减版在线观看视频

上海裝飾行業協會官方合作網站
400-118-8580
首頁 > 裝修知識 > 裝修設計 > 裝修話題 > 行業聚焦
資源節約,一場深刻的變革
發布時間:2009-03-26 作者:ccy 瀏覽:42

概要: “十一五”期間,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這一資源節約的約束性指標具有法律效力,必須確保實現。然而,由于2006年和2007年節能降耗“欠賬”不少,目前離“20%”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我國經濟的粗放型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轉變,資源環境不堪重負的突出矛盾尚未有效解決。

資源 節約

 4.59%——最近召開的全國兩會上,這個數字舉世矚目。2008年,我國單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59%。  

    這是一個來之不易的成績,也是一聲振聾發聵的警鐘。“十一五”期間,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這一資源節約的約束性指標具有法律效力,必須確保實現。然而,由于2006年和2007年節能降耗“欠賬”不少,目前離“20%”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我國經濟的粗放型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轉變,資源環境不堪重負的突出矛盾尚未有效解決。  

    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任重道遠,仍須不懈努力!

    糧倉滿了,錢包鼓了,為什么還要倡導節約?

    “新節約觀”追求有質量的富足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步履沉重。經過一個多世紀的艱苦跋涉,就在我們奮力推進現代化的時候,卻又發現,沿著發達國家走過的靠大量消耗資源的現代化道路,中國人就不可能走到現代化的彼岸。

    “能源短缺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軟肋’,淡水和耕地緊缺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2008年,我國人均凈進口石油1桶。也就是說,國際油價每桶上漲100美元,每個中國人的負擔就增加100美元,這與農村貧困人口的全年人均純收入不相上下。

    全國近2/3的城市不同程度地缺水,受水量和水質影響的城鎮人口將近1億。不少河流開發遠遠超出水資源承載能力,仍有1/5農村人口得不到飲水安全,農業平均每年因旱成災面積2.3億畝。

    資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環顧全國,40%左右的地級以上城市大氣質量達不到二級標準,污染嚴重的占9%。在珠三角,一些城市一年中的灰霾天氣接近甚至超過一半。因吸入污染物過多,不少廣州人一旦超過50歲,肺部就變成了黑色……

    資源獲取捉襟見肘,發展困境如影隨形。現狀不變,30年來持續高速的經濟增長就難以為繼。長此以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難以實現,即使實現了也可能是一種沒有質量的小康。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走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成為當代中國人改善生活質量、提高競爭能力、造福子孫后代的必然選擇。

    就這樣,在國力不斷增強、商品琳瑯滿目甚至供大于求的情況下,節約,這個短缺經濟時代耳熟能詳的詞匯,以新的內涵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成為支撐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關鍵理念。秉承合理消費、集約發展的現代節約觀,中國人的生產生活方式迎來一場深刻變革。

    保增長,擴內需,強調節約是否不合時宜?

    克服危機更要重視提高發展質量

    世界上沒有平坦的變革之路。中國人剛剛在建設節約型社會征途上邁開腳步,就遭遇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

    緊迫形勢下,有人認為,保增長是重中之重,節能、環保、土地等方面的“硬杠杠”應當軟下來。有的地方甚至打著保增長的旗號,想方設法把高耗能、高污染的項目塞進國家4萬億元的投資大單。

    這種傾向應該高度警惕。中央明確要求,保增長的主攻方向是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越是在加大力度保增長的時候,越要重視提高發展質量,重視加快發展方式轉變。越是經濟增速放緩、企業經營困難的時候,越要堅定不移地保護和發展先進生產力,淘汰落后產能,整合生產要素,把國際金融危機對經濟結構調整形成的壓力轉化為動力,實現保增長和調結構、增效益相統一。

    盡管“金融海嘯”來勢洶洶,我們所保的增長,仍然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增長。我們所謀求的發展,仍然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是又好又快、好字當頭的發展,是既要渡難關、又要上水平的發展。

    還有人認為,既然保增長的根本途徑是擴大內需,當前就應該鼓勵大家多掏腰包多消費,厲行節約不合時宜。

    這種觀點似是而非。強調節約與擴大消費并不矛盾。今天我們提倡節約,不是號召節衣縮食過緊日子,而是珍惜資源,取用有度,追求健康簡約的現代生活方式。今天我們拉動消費,不是大手大腳亂花錢,而是在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基礎上,延長產業鏈,提高加工度,豐富產品線,以有限的資源創造更多價值,滿足更多需求。這樣的消費觀與節約觀,并行不悖、相輔相成,為增長另辟蹊徑,使發展別有洞天。

   既要發展,又要節約,如何克服兩者的矛盾?

    科技創新鑄就“綠色中國”的鑰匙

    工業革命以來,科技創新調控著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油門”,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蒸汽機、電動機引發的動力革命,將社會運轉的速度提升至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塑料等新材料的出現,讓生產擺脫了對天然材料的絕對依賴,產品材質和樣式走向空前豐富。而20世紀下半葉以來頻繁爆發的能源危機和環境危機,又強烈刺激著科學技術轉向為信息化、綠色化提供支撐,正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

    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階段的中國,同時承受著經濟總量擴大、國際產業轉移和增長方式粗放的三重壓力,尤其需要加快節能減排技術的研發、推廣和普及,為轉變生產方式、提升產業層次提供技術保障。從粗放經營到集約經營,從高消耗、高污染到節約資源、清潔生產,“綠色中國”急切呼喚科技突破和自主創新。

    只有依靠科技進步,才能把資源“吃干榨盡”。我國鋼鐵、有色、電力、化工等8個高耗能行業單位產品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平均高40%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比國外先進水平低15—25個百分點;礦產資源總回收率比國外先進水平低20個百分點。差距就是潛力,在依靠技術進步提高資源效率方面,我們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只有依靠科技進步,才能推動工業化向高端升級。國際經驗證明,從勞動密集型產業上升到技術密集型產業,從技術密集型產業上升到知識密集型產業,是從根本上降低對原材料過度依賴的解決之道。以知識投入優化資源投入,這樣的節約事半功倍,前景無限。

    只有依靠科技進步,才能化解發展與節約的矛盾,讓新的節約理念深入人心。半導體照明,風力發電,新能源汽車……所有這些技術上的突破,都無需以降低生活質量為代價,而是在摒棄無節制開發自然資源的同時,盡力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激勵全社會更加自覺地推動科學發展。

    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節約理念怎樣落到實處?

    體制機制變革是知行合一的保障

    推行資源節約,不僅需要改變人們的觀念和習慣,更需要變革體制和機制。

    “決策失誤是最大的浪費”。常年干旱的地方,偏要上馬高耗水項目;耕地緊張的地方,偏要大興土木圈占良田;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建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類似荒謬之舉時有所聞,究其緣由,總能發現決策機制上的漏洞。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迫切需要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進一步完善決策機制,提高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是防范決策失誤、降低決策風險、減少損失浪費的有效方法;建立決策責任追究制度,才能防止決策程序“認認真真走過場”,使決策者在拍板時先算清楚資源環境賬,避免只顧當前不顧長遠、只顧表面不顧實效的錯誤決策。

    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相應的考核體系。把資源消耗強度指標納入政績考核和業績考核,層層分解落實,與各地區、各單位主要負責人的“烏紗帽”掛上鉤,只有這樣,資源節約的國策才能真正得到全面貫徹。

    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迫切需要建立完善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與財政稅收政策。水、電、煤炭、天然氣等資源性產品的價格改革相對滯后,現行價格不能完全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和使用的環境成本,這是導致一些人不珍惜寶貴資源的重要因素。加快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的市場化改革進程,建立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價格形成機制,完善財政稅收政策,鼓勵生產和使用資源節約型產品,對于前移節約關口、提高資源產出效率,將產生巨大推動作用。

    改變“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在全球性資源短缺的困境中開辟人類幸福的新道路,世界各國都在思考,在探索,在行動。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踏著生態文明的時代節拍,積極投身于資源節約的深刻變革,我們完全能夠以較少的資源環境代價支撐快速的經濟增長,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將是中華民族為世界的和諧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柯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