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金融危機更應重視“走出去”
發布時間:2009-03-23
作者:ccy
瀏覽:59
概要:
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及其對世界經濟的沖擊進一步表明,經濟全球化給我國發展既帶來了難得機遇,也帶來了許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在這種國際環境下繼續堅持擴大對外開放,應著力開拓能夠對沖開放風險的發展新路子。
金融危機
“走出去”
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及其對世界經濟的沖擊進一步表明,經濟全球化給我國發展既帶來了難得機遇,也帶來了許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在這種國際環境下繼續堅持擴大對外開放,應著力開拓能夠對沖開放風險的發展新路子。其中很重要的是,通過實施“走出去”戰略,擴大對外直接投資,從而建立國內資產與國外資產、實體資產與虛擬資產、上游資產與下游資產等資產組合多樣化的新結構,真正從戰略上統籌協調擴大內需與穩定外需、多元化發展與對沖風險、“引進來”與“走出去”的平衡發展。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我國經濟國際化和市場化的必經之路。
自2000年以來,全球直接投資的發展態勢就像過山車一樣,經歷了歷史上罕見的大起大落。2000年,全球直接投資流入額達到14919億美元的歷史新高。但伴隨著2000年下半年美國經濟的急劇減速、2001年信息技術泡沫破滅和世界經濟增長減速,全球直接投資流入額急劇跌至2001年的7351億美元,這個跌勢一直持續到2003年。但隨著美國金融和地產泡沫出現,全球直接投資額增長在2004年開始回升,到2007年再次創出18333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其中跨國收購與兼并的比重高達89.3%。然而,當前美國金融和地產泡沫破滅,不僅標志著美國“虛擬經濟繁榮”的終結,嚴重打擊了全球性商業銀行和實體經濟,也造成受沖擊深重的美、日、歐資本的全球性撤資,致使不少國家經濟陷入困境。
在這個過程中,我國企業“走出去”也進入快速增長時期。2002年至2007年,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額的年均增速達到56%。而在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長逆勢而上。據初步統計,2008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達到521.5億美元。這既顯示了近些年來我國經濟積累的實力和抗風險能力,又表明我國不少企業正在抓住機遇,通過積極“走出去”進一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這既是我國企業應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以及布局未來發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急需資金和就業機會的世界經濟的穩定和恢復。
我國企業在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下“走出去”,應主要集中在以下領域:
在海外建立研發或設計中心,以利用國際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專業人才。目前,研究與開發的全球化主要發生在美、日、歐之間,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其特點之一是,研發活動的國際化程度越高,其科學技術含量越低。這說明,美、日、歐等的核心技術優勢主要是本地化而不是國際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國企業開始在歐、美、日投資設立研發或設計中心。
在海外投資開發能夠彌補國內資源不足的資源類項目。近年來,我國企業在互利共贏基礎上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的步伐正在加快。不僅一些大型國有企業、股份制企業開始在非洲投資資源開發項目,而且一些民營中小企業也開始在東南亞、非洲、拉美等地從事礦產前期勘探等高風險投資項目。這種包括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在內的南南合作投資模式,有利于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也有利于我國企業“走出去”的主體和途徑的多樣化發展。
投資能夠帶動國內技術、產品、設備等出口和勞務輸出的境外項目。目前,我國企業在這方面的“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一方面,日本、韓國、歐洲等在我國開展的招商引資活動越來越多,這為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創造了良好環境;另一方面,我國在境外建立以大企業為龍頭、帶動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經貿合作區越來越多。我國與東盟、智利、新西蘭等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有利于我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中小企業“走出去”。
發展以開拓國際市場為目標的對外直接投資。在這方面,海爾是走在最前面的企業之一,其目標是在美、日、韓等國長期開發當地適銷的主流產品,建立當地營銷的主流渠道,培育當地生根的全球品牌。雖然這是一種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的對外直接投資策略,但海爾經過多年努力,正在成為我國為數不多的國際品牌和美、日、韓市場上的當地品牌。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我國企業的出口市場和銷售渠道受到很大損失,企業對“渠道為王”的體會更深。例如,陜西果農前年種植的用于加工果汁的水果收購價約八毛一斤,去年則降到八分一斤,其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建立果汁的國際營銷渠道,一旦國外大客戶大幅減少采購,果農收益就隨之大幅下降。這就要求我國境外經貿合作區的功能從加工組裝制造向境外銷售延伸拓展,我國外貿公司從單一外貿功能向綜合商社和全球供應鏈管理方面發展,以確保出口收益和出口市場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