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人到中年之后,少不了開始懷舊。于是有一些書便開始進入了關注的視野,尤其是圖文并茂的一些憶舊文本。
楊澤文
人到中年之后,少不了開始懷舊。于是有一些書便開始進入了關注的視野,尤其是圖文并茂的一些憶舊文本。就拿《清貧的詩意》一書來說吧,也就是一幅又一幅的黑白繪圖,配上一篇又一篇簡約的文字,可竟讓我在畫圖和文字所再現的純真世界里,溫馨異常地有了重返童真的美妙旅行。我因此而暗暗地感謝蔣藍先生和顧斯嘉先生,感謝他倆一個負責“游戲”的文字介紹,一個負責“游戲”的繪圖工作,最終讓我們得以重溫正在消失的游戲,同時感受一份清貧的詩意。
盡管童年在人生中所占的時間很短,但卻往往成為讓人回味不止的美好時光。不論物質怎樣匱乏和生活怎樣艱苦,童年都能在各種各樣的游戲中變得有滋有味。然而,隨著現代工業進程的加快,隨著社會的日益物化,隨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許多恒久不衰的游戲正逐漸地遠離了今天的孩子們,成了“正在消失的游戲”。這些開始讓人陌生的游戲,最終注定要被許多人所淡忘。因此,給正在消失的游戲加以圖文并茂地整理,在讀物中予以原汁原味地呈現,顯然是十分必要的。畢竟游戲雖小,但其中有著時代與生活的許多印記,透過它們可以使我們更好地了解遠去的歷史,了解我們昨天的生活方式乃至生存狀態。作為民情民風民俗的在意者,蔣藍和顧斯嘉二人當然明白這一點,因此不遺余力地做了一項被別人視為非常邊緣性的工作,花去了不少時間,完成了一百幅充滿童真童趣的“游戲”繪畫和一百篇精短的“游戲”介紹配文,從而讓一個個既陌生又熟悉的游戲非常逼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在看畫與讀文的過程中,每個閱讀者都會不知不覺地對自己的童年來一次真誠的回望。而書里書外的不斷印證與互證,肯定會使人感慨頗多。難怪蔣藍先生在自序中這樣坦誠地說道:“偶然看到鄰居家的小孩在玩玻璃珠,我暗自心驚,似乎從玻璃的反光里看到了自己清貧的童年,相信30歲以上的人會有同感。那時,游戲或玩具是陪伴自己度過漫漫長夜的最忠實伙伴,再沒有比游戲更能主宰一個孩子靈魂的東西了。”
顧斯嘉先生所畫的一百幅黑白畫,可以說每幅都非常傳神地再現了每一個游戲的精彩之處,既是游戲趣味的聚焦,也是游戲高潮的定格。翻看和閱讀這些舊時游戲,我們不難看出充滿了親情性、友愛性、團結性、教育性、智力性、技術性和季節性(環境性)。由此不難斷定,許多游戲其實都非常有益于兒童身心的健康成長。這種“益”并非是立竿見影的,而是潛移默化的。并且許多游戲都是在大地上完成的,因而與環境、或者說與自然充滿了和諧。從玩泥巴、捏石膏、斗雞、捉迷藏、踢毽子、跳橡皮筋、抬驕子、疊羅漢、過家家、丟手絹等眾多游戲中,我們看到了團結友愛的不可或缺;從滾鐵環、踩高蹺、抽陀螺、打倒立、裝礦石收音機、打彈珠、跳八關、繞膠線、演幻燈、套圈等眾多游戲中,我們看到了技術性游戲最終培養了兒童的技能和體能;從養蠶、粘知了、捉螞蚱、斗蟋蟀、放漂流瓶、放風箏、打雪仗、打水漂、揪冰溜子等眾多游戲中,我們看到了兒童在自然界中總可以找到無窮無盡的樂趣;從猜字、萬花筒等游戲中,我們看到了游戲對兒童智力的開發與培養。只要重溫這些正在消失的游戲,我們也就不難明白,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其實游戲也并不匱乏。
在蔣藍看來,“那些清貧的詩意之光要照耀一個人的一生”。而我合上《清貧的詩意》一書之后,卻不能不想到今天生活在物質世界里的少年兒童。盡管他們有這樣那樣的現代兒童樂園,有這樣那樣的現代兒童玩具,但可以肯定地說,今天住在樓房里的孩子們,他們可玩的游戲其實正在日益減少。樓房的封閉、電視與網絡的普及、電子游戲的增多、獨生子女的不合群個性、成年人的不斷忙碌等等,都有可能使今天孩子所玩的游戲減至最低限度。而一個缺少親情、友愛、團結、互助等游戲感染熏陶的小孩,將來長大后,他們會有多少親情、友情和愛情的觀念呢?他們會有多少團結、勾通和互助的意識呢?雖然現在我們不能簡單回答這個問題,但等到我們能隨口回答這個問題時,恐怕我們失去的并不僅僅只是游戲了,這才是尤其讓人隱憂的。 (《清貧的詩意》 蔣藍文 顧斯嘉圖 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 問計于民要按程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