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羅貫中“蠢”還是我們心態浮躁
發布時間:2009-03-13
作者:ccy
瀏覽:34
概要:
近日,知名導演吳宇森接受訪談時稱:“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三國演義》并不是一個那么好的小說,它有一個強迫性,比如說講到曹操,他把曹操編得很低,編得很蠢”,其言論令許多觀眾愕然不已。
羅貫中
《三國演義》
吳宇森
近日,知名導演吳宇森接受訪談時稱:“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三國演義》并不是一個那么好的小說,它有一個強迫性,比如說講到曹操,他把曹操編得很低,編得很蠢”,其言論令許多觀眾愕然不已。(3月5日鳳凰網)
對我來說,從小聽三國故事,稍大時讀《三國演義》,許多膾炙人口的章節早已爛熟于胸,從來都覺得其書脫俗大氣、意韻悠長、不同凡品。由書及人,也深為羅貫中而折服,但要說其寫得“蠢”,筆者萬萬不能認同。
《三國演義》百十年來遭人詬病之處不外乎以下三點:一是貫穿始終的正統立場,譬如強烈的擁劉反曹傾向;二是其在描繪上與三國史實有所出入,譬如書中涉及的許多情節經過了作者的主觀修改;三是全書某些章節中對書中人物的神秘化,譬如“狀諸葛多智而近妖”,這些因素既源于作者階級認識的局限,也源于千百年民意的沉淀,它的時代印記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對于古典作品,我們既要立足于作者所處的特定時代背景去思考,又要以現代的視角去理解作品所包含的文化深度,而一切影視及文學藝術改編,觀念再前沿,思想再創新,也不能過分逾越大眾對古典作品的想象和接受空間。那種將因視角差異而產生的理解歧義歸咎于作者之“蠢”的方式,難以使人信服。
再者,作者的智商高低同作品好壞并無本質聯系:人聰明,未必便能寫出好文章,若是作者愚笨,只要能筆耕不綴,寫文章未必不聰明。而若論文章的聰明程度,《三國演義》的藝術刻畫惟妙惟肖,蘊含的機巧萬千,數百年來被古今中外奉為經典,因此我理解,之所以有這一“愚蠢之論”,根本上還是源于一種浮躁心態。
一是古典著作被當成商業賣點。傳統是用之不竭的資源,古典著作有著深遠的群眾基礎,在當今市場決定一切的情況下,如何使改編能吸引更多觀眾走進電影院,是許多導演面臨的重大挑戰。為了搶占市場,大家不惜血本請明星、大制作、改情節,意圖達到預期。這才有了千船齊發、萬馬奔騰、刀劍如雨的吳氏《三國演義》,才有了“關云長讀《關睢》、周公瑾放華容”等情節。電影放映后若有未盡意處,原因當然不在廣大觀眾,也斷然不是眾明星演技問題,更不可能是導演本人的水平問題,那么怪誰?怪原著恐怕是唯一之選了。古典著作在此無疑成了商業利益的犧牲品。
二是古典著作被當成與所謂全球接軌的試驗品。電影要發展,必須立足國內、面向國際,不斷開拓全球市場,努力滿足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文化層次人群的需求。而縱觀《三國演義》,其有縱深、有平鋪,情節遙相呼應,很難摘其一點獨立成章,即使其中情節曲折、場面波瀾的赤壁之戰,想要讓國外觀眾完全接受其中的文化內涵也很困難。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深入探索,建立使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接軌的方式方法,使之既迎合觀眾口味,又保持傳統精髓,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水到渠成,任何簡單意義上的商業包裝和動作元素的對接都很難實現根本跨越。
三是在當代中國,人的主體性得到了越來越充分的實現。否定經典、挑戰權威、懷疑傳統等言論有著一定的市場,向古典名著“拍磚”者更是大有人在。但群眾不能接受的,是那種強立題、瞎論證、胡折騰式的“為反對而反對”的學術觀點。也就是說,觀念更新要以吸納傳統精華為起點,而不應以否定傳統為目標,以嘩眾取寵為目的,科學發展必須進行相應的文化傳承,否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說到底,借古人說事還是因為我們思想太浮躁、內心太淺薄,這是一種意氣之辯,與羅貫中無關,更與《三國演義》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