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前所未有”折射中國信心
發布時間:2009-03-06
作者:ccy
瀏覽:37
概要:
面對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剛剛過去的四個月,中國果斷實施了兩個“前所未有”應對之舉
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
出訪
面對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剛剛過去的四個月,中國果斷實施了兩個“前所未有”應對之舉:一是及時確立“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方針,迅速啟動兩年投資4萬億元人民幣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密集出臺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二是牛年正月,中國多位高層領導人出訪,向世界傳遞中國愿與各國合作共同應對危機的信息,所訪問的國家遍布歐、亞、非、拉,區域之廣、國家之多、密集度之高,前所未有。
兩個“前所未有”,折射出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堅定信心。
第一個“前所未有”屬“安內”之舉。既求經濟發展規律之真,又務保增長之實;既立足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之需,又著眼未來科學發展新境界,可謂把脈精準,部署有序。
中國加快擴大投資促增長,出臺一系列刺激產業振興政策,但不是“為投資而投資”,而是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作為保增長的主攻方向,注意把擴內需和調結構緊密結合起來。在4萬億元人民幣經濟刺激計劃中,安排了自主創新結構調整資金1600億元;在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中,發展、轉型、升級成了關鍵詞,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淘汰落后產能成為貫穿始終的紅線。
內需中對經濟發展起到持久牽引作用的是消費,而擴大消費的前提是要讓人們有錢花、敢花錢。從4萬億元人民幣經濟刺激計劃、擴大需求的十大措施,到高頻率出臺的社會建設政策,投資目標方向明確,始終把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加大推進醫療衛生改革、提高養老金標準、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擴大社保覆蓋面等,無疑將有助于減少人們花錢消費的后顧之憂。
從短期看,擴大內需、改善民生,既號準了應對經濟下滑之脈,又抓住了保增長的要害。在外需大幅回落情況下,抑制經濟下行和通貨緊縮就要擴大需求,中央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增強了老百姓和企業家的信心,也是中國經濟可能在世界率先復蘇的力量源泉。
從長期看,擴大內需、改善民生,既號準了既往經濟發展模式不可持續之脈,又抓住了未來健康發展的要害。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不管有沒有這場國際金融危機的“倒逼”,我們都需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長期依賴出口驅動的增長方式,形成了高生產性投資——低公共品投資、高儲蓄——低消費的不平衡的經濟結構。對于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如果僅僅主要以“生產體”角色存在,而不能激活為一個龐大的“消費體”,其后果將是致命的。中央的應對之舉正體現出這樣的深謀遠慮:著眼長遠,提升經濟結構,走集約式增長道路;同時,抓緊建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完善民生制度框架,夯實未來發展基礎,為發展成為一個與中國人口相適應的大國消費市場蓄力,為建立一個能夠自身良性循環的經濟體蓄力。只有經過這樣一番不無陣痛的轉型和升級,中國經濟方能獲得新的、持久的發展動力。
第二個“前所未有”屬“穩外”之略。應對這樣一場嚴重危機,遠非任何一個國家自身能力所勝任。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未來發展,離不開與世界的合作;同時,世界戰勝危機也離不開13億人口的大國。我國高層領導人密集出訪,向世界介紹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舉措,傳遞中國信心,展現中國和世界各國站在一起共渡難關的姿態,所表現出來的一個大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無疑為世界各國抗擊這場金融危機注入了驅動力。
貿易保護主義只能加劇衰退而不是緩解衰退,這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更是早被歷史證明的事實。歷史上多次區域性和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化解之道是進一步全球化,其結果是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化。金融危機檢驗著國際社會加強合作的誠意和水平,也考驗著國家的“國格”。我國高層領導人一再向世界宣示,中國將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總理在歐洲訪問時強調,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最近,中國向歐洲四國派出龐大的高級別貿易和投資促進團,開展技術和產品等領域的采購,并就日后的貿易和投資合作展開了廣泛的接洽,涉及金額超過100億美元。如此“言而有信”的國家品格表明,中國是負責任的國家,中國是世界戰勝危機的可靠力量。
兩個“前所未有”,是中國在國際金融危機面前科學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重要表現,既具有現實意義,又具有深遠意義。隨著兩個“前所未有”中各項政策措施的實施和效果的逐步顯現,中國經濟必將實現平穩較快發展,中國的發展必將為全球經濟走出困境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