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比戶籍改革更迫切
發(fā)布時間:2009-02-27
作者:ccy
瀏覽:40
概要:
以準入制為標志的上海戶籍新政2月23日千呼萬喚始出來,出人意料的是,反對聲很快壓倒了贊成聲,它被指瞄準精英,將原有戶口特權變成變相獎勵,在階層之間制造不平等,背離制度改革大方向。如果我們設身處地站在城市的角度上想一想,有沒有可能做到只要想入戶就能入戶,而無需任何條件。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以準入制為標志的上海戶籍新政2月23日千呼萬喚始出來,出人意料的是,反對聲很快壓倒了贊成聲,它被指瞄準精英,將原有戶口特權變成變相獎勵,在階層之間制造不平等,背
離制度改革大方向。
如果我們設身處地站在城市的角度上想一想,有沒有可能做到只要想入戶就能入戶,而無需任何條件?答案可能是否定的。當然,我們至少可以在身份問題上做到貧富、長幼、職業(yè)平等,只要居住、生活、工作達到一定年限就可入戶,而不像現在還要附加職稱、繳納7年社保等條件。
然而,當我們回到“為什么社會子歸啼血聲嘶力竭地呼喚戶籍改革”這個元命題時,就會發(fā)現,即便對于被戶籍新政賦予“特權”的所謂“精英階層”,長達七年的入戶等待期還是承載不了戶籍改革所需承擔的使命期待。
許多人還認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戶口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是因為背后有較高的醫(yī)療、教育、就業(yè)機會、養(yǎng)老、醫(yī)療保障、公共服務等福利保障。一旦發(fā)達城市全面放開戶口,其城市的承載能力將面臨嚴峻考驗。
事實上,像失業(yè)、養(yǎng)老、醫(yī)療等具體到個人的社會保障類公共服務,并非各城市**向居民免費提供。上海此次戶籍新政,則更明確地向充實醫(yī)療、失業(yè)、養(yǎng)老等社保基金方向傾斜,因其每年社保虧空達170億~180億元,占到了市級財政收入的17%~18%左右。它充分說明,新移民入籍是在充實當地社保而非坐享其成、分享城市福利。至于交通物流、金融信用、信息、**行政服務、用水、用電等敞開式平等供應的公共服務和就業(yè)機會,完全不可能通過戶籍來甄別和分類提供。
經過層層排除法,我們會發(fā)現,戶籍改革被寄予的最終期待,就是孩子們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和平等、就地參加高考的權利!然而,誠如前面所言,戶籍不太可能不經任何等待、沒有任何條件自動入戶,否則,光是大量學齡兒童和高考學生涌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將使這些地區(qū)的學校“爆棚”。
矛盾在于,人們入籍可以等待,但是跟隨父母的孩子卻面臨著上學、高考等問題,一時一刻都不能等。因此,過去我們把教育公平寄望于戶籍改革,其實是搞錯了方向。義務教育和高考的身份公平,必須成為一個獨立的而且比戶籍改革更為迫切的命題重新提出。
主要方向是:義務教育階段,任何人都可以就近入讀公立學校,就像財政部、發(fā)改委今年通知的那樣,任何地方不得向外來人口收取借讀費或變相收取捐資助學等款項,更不得把外地孩子拒之門外。高考公平方面,則應該是在哪里讀書就在哪里參加高考。不是搞全國統一高考和統一分數線,而是大學應該更為公平公正、科學合理地按考生比例平等分配招生名額。
讓我們重新掉轉方向,集中火力“炮轟”教育的身份不公平問題,它比關注大城市放松戶籍準入條件更具價值和意義。教育的身份公平得以實現,則嚴重妨礙城鄉(xiāng)下一代人口素質的留守兒童問題將迎刃而解,大學拼命招大城市二三流學生而不招邊遠地區(qū)一流學生的自我矮化傾向也可得到糾正。到那時,一紙戶口的價值已經可有可無,就像過去城里人的糧票一樣自然淡出。(作者童大煥,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