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都困難了,還讀書嗎?
發布時間:2009-02-26
作者:ccy
瀏覽:43
概要:
讀書對于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性無需贅述。不久前,在***總理主持的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界代表座談會上,商務印書館總經理王濤提出了設立“國家讀書節”的建議,倡導全民閱讀,涵養精神氣質,促進經濟復蘇。由**引導公眾特別是青少年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在很多國家都有。
讀書對于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性無需贅述。不久前, 在***總理主持的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界代表座談會上,商務印書館總經理王濤提出了設立“國家讀書節”的建議,倡導全民閱讀,涵養精神氣質,促進經濟復蘇。
由**引導公眾特別是青少年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在很多國家都有。比如,英國提
出“打造讀書人的國度”;法國提出“閱讀并不僅僅是一種私隱性的行為,而是要和別人的思想相遇,把自己向世界展開”;美國主張讀書“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落在后面”;以色列人每年讀書超過60本……而聯合國將每年的4月23日定為“世界讀書日”,提出“閱讀改變世界”。
值得警思的是,我國國民的圖書閱讀率持續走低。從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數次公布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來看,2007年我國國民圖書閱讀率為48.8%,比1999年的60.4%大幅下降。業內人士分析,造成這種局面,固然有社會節奏加快、讀書時間受擠壓等原因,但也與社會倡導不夠有關。在一些地方,也有自行開展的“讀書日”、“讀書節”甚至“讀書月”活動,但迄今尚未在全國范圍內統一組織開展全民閱讀,更沒有將其作為一個長期穩定的形式確定下來。
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人們都說信心比黃金更寶貴,而信心是一種氣質,需要文化的力量來浸潤。辛勤操勞的人們更需要文化產品來充實心靈。讀書是最便宜的消費,卻會有最豐碩的精神收獲。
回顧歷史,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經濟大蕭條,對很多實體經濟構成毀滅性打擊,平裝書、低價書卻大行其道。據美國圖書館協會估計,從危機蔓延的1929年到1933年,新增的借書人在二三百萬之間,圖書流通增長了將近50%。在危機期間,口袋大小的月刊《讀者文摘》發行量從25萬發展到七八百萬份;蘭登書屋、貝塔斯曼等出版業巨頭都是這個期間發展壯大;大名鼎鼎的企鵝出版社也是誕生于危機最高峰的1933年。更不用說在經濟危機中乘風而起的美國娛樂業,百老匯和好萊塢,卓別林的小人物和“無憂無慮、沒心沒肺的樂天派”《貓和老鼠》,紛紛給經濟寒冬中的人們送去陣陣暖意。前些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后,韓國制定了“文化立國”的方針,設立“文化產業振興院”,把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改變好萊塢電影占據韓國電影80%以上市場份額的局面,到2004年本土電影的票房比重達到了62%。
經濟振興需要文化先行。在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階段,我們曾經慨嘆人們重視物質享受而淡化了精神生活;如今,人們傾向于壓縮大宗的固定資產消費,而容易增加教育和文化娛樂方面的投入。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糧,不僅有利于拉動消費,提振信心,也有利于帶動其他產業快速發展。(胡江春 原題:經濟振興與文化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