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不斷深化。資本市場深幅下挫,商品市場超速回調,信用風險急劇提升……在劇烈變動的外部環境的影響下,國內蒸蒸日上的銀行理財產品市場也不斷爆發出零收益、負收益和展期等負面消息。然而,或許與所有人想象的不一樣,無論是同其他投資品種(如股票)相比,還是就其自身表現而言,逆境中的銀行理財產品在總體上依然表現出較高的投資價值。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不斷深化。資本市場深幅下挫,商品市場超速回調,信用風險急劇提升……在劇烈變動的外部環境的影響下,國內蒸蒸日上的銀行理財產品市場也不斷爆發出零收益、負收益和展期等負面消息。
然而,或許與所有人想象的不一樣,無論是同其他投資品種(如股票)相比,還是就其自身表現而言,逆境中的銀行理財產品在總體上依然表現出較高的投資價值。盤點2008年理財產品的市場表現,我們可以看到,不考慮“基金系”QDII產品,零收益或負收益產品的比重較低且為數不多,總體平均收益水平遠高于定期存款利率、CPI漲幅和上證指數的表現,更不乏有年收益率高達30%的收益之星。
因其穩健和靈活的特質,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和募集資金非但沒有減少,而是再創歷史新高,募集資金超過了其他委托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的總和。與此同時,發行主體不斷創新設計理念。例如,為規避市場劇增的風險,在產品結構中出現了保息、止損等控制風險敞口的條款。在信息透明度方面,除少數外資銀行和個別中資銀行未能準確及時公布其產品信息外,理財產品信息透明度問題也得到了改善。
1 2008年全部銀行理財產品評價分析
據理財產品中心統計,2008年56家商業銀行共發行銀行理財產品4456款,遠高于2007年的發行數量,平均委托期限為0.49年,期望收益率和風險值分別為4.08%和3.3%;43家商業銀行共有2773款產品到期,其平均到期收益率為4.52%,產品的最高到期收益率為30%,最低到期收益率為-45.92%。
1.產品數量類型:普通產品數量居多,結構產品集中于股票、商品市場
自2006年起,銀行理財產品發售數量的季度變化幾乎呈一路上漲趨勢,但在2008年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出現小幅波動,原因在于:第一,受年初零/負收益事件影響,2008年一季度產品發售數量小幅下降;第二,受全球金融危機、境外衍生品市場崩盤和國內貨幣政策調整影響,2008年第四季度起理財產品發售數量減少。
縱觀2008年的理財產品市場,普通類理財產品占據理財產品市場90%以上的市場份額,結構類理財產品的市場份額不足10%;發售產品數量的月度變化呈先增后降趨勢,10月份是這一變化趨勢的分水嶺。
普通類理財產品的高比重和發售產品數量的下降主要源于四個方面的原因:第一,資本市場深幅調整和境外OTC市場崩盤致使結構類產品風險對沖工具缺失;第二,2008年4月,監管機構加強對中資銀行發行高風險產品的監管力度,導致中資銀行后期發行結構類產品數量甚少;第三,從供求關系來看,在資本市場深幅下挫和商品市場超速回調的雙重不利因素影響下,多種投資工具缺失,低風險穩健收益的普通類理財產品受到了投資者的青睞;第四,為應對年初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發行主體熱衷于發行掛鉤信貸資產的普通類產品,但隨著后期實體經濟突然由熱轉冷,以及宏觀調控政策相應地由緊轉松,此類產品數量驟減。
就結構類理財產品而言,其基礎資產以股票、商品為主,利率、匯率類相對較少。結構類產品的這種基礎資產分布特征主要在于相關市場的劇烈變化。
盡管結構類產品的發行量占比相較往年有較大程度下降,但是,在2008年,產品設計理念的創新依然不斷呈現。在普通類銀行理財產品方面,令人耳目一新的創新主要有:第一,實期結合的設計理念。如2008年中期某款掛鉤紅酒產品的發售,期末投資者可選擇消費紅酒,也可選擇收取固定額度的到期收益率;第二,隨息而動的支付條款。為應對2008年后期利率高頻調整的不利因素,發行主體設計了“隨息而動”的支付條款,即據央行利率調整而不斷調整產品的預期收益。
在結構類銀行理財產品方面,值得一提的創新主要有:第一,保息條款與止損條款的設置。在產品結構中附加這兩個條款是2008年的最新變化,前者可規避零/負收益產品的再次出現,而后者則可以對產品的風險敞口設置一個閥門;第二,浮動參數設計。為應對因某一指標過于“生硬”而造成產品收益的大幅波動,發行主體采取了浮動參數的設計理念,如浮動參與率、浮動匯率等。
2.發行主體:中資銀行重量、外資銀行重質
在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之后,銀行理財產品市場依然沒有改變“中資重量、外資重質”的尷尬局面。中資銀行除在2008年期初發售部分打新股和股票掛鉤結構類產品外,后期鮮有結構類產品的發售,部分月份竟創下結構類產品“零發行”的紀錄。
2008年后期,外資銀行獨攬了結構類產品的發行權,且創新不斷。與此同時,在外資銀行被允許推廣人民幣業務之后,在銀行理財產品市場中,外資銀行開始滲透到傳統上由中資銀行壟斷的人民幣產品。例如,東亞銀行發售了3款掛鉤信貸資產的人民幣產品。
中資銀行在產品創新上之所以遠落后于外資銀行,其原因來自多方面。首先,生搬硬套和簡單模仿使得發行主體在產品創新上遭遇了慘痛教訓。例如,年初支付條款雷同的多款零/負收益產品,其源頭均來自于境外金融機構針對境外成熟股票市場設計的一款產品。多家中資銀行在引入此產品后,沒有對相關基礎資產(港股)和產品結構進行認真研究,僅僅簡單替換了一下股票類別,并對相應參數稍加修改。隨著后期港股市場的變化,此類產品均變成零收益甚至負收益。
其次,受年初零/負收益產品事件的影響,監管機構出現了劇烈反應,對中資銀行發售高風險產品加強了監控力度,甚至一度事實上禁止了相關產品的發行。
再次,受國內股票市場限制做空和金融衍生工具匱乏的制約,中資銀行只能開發看漲A股和B股的理財產品,而隨著市場的急轉直下,此類產品已毫無生存之地。
最后,由于國內利率尚未實現市場化,信貸管制依然存在甚至不斷加強,加之國內投資者的低風險承受能力,普通類產品成為中資銀行繞開各種管制、投資者獲得較高收益的便捷工具。
3.幣種和期限:澳元產品成“新寵”,短期產品受青睞
從投資幣種來看,主要呈現三個方面的特點:第一,與往年一樣,人民幣產品居于主導地位。這緣于中資銀行普通類理財產品的較大比重,2008年共發售3343款人民幣理財產品;第二,澳元產品成“新寵”。受商品價格飆升影響,作為“商品貨幣”的澳元產品數量位居“世界貨幣”美元之后,名列第三。不過,在2008年中后期,隨著商品市場金融化泡沫的破滅,澳元也陷入了貶值通道的深淵,投資和匯率的雙重損失使得澳元產品的光環逐漸消退;第三,歐元產品位居投資價值之首,緣于歐元產品多為普通類產品,且該類產品的收益穩健。
從產品的投資期限來看,為滿足投資資金的高流動性,普通類理財產品以短期為主,這期限在6個月(含)以下的短期產品占所有理財產品的比例高達63%。此外,由于整個市場變動不拘,還出現了期限跨度僅為7天的超短期產品。這類產品在2008年共計發行101款,預期收益水平略高于7天通知存款。不過,在中長期產品方面也出現了一些創新。例如,受后期利率高頻調整和降息預期影響,某商業銀行發售多款期限在3年以上的中長期普通類產品,主要目的在于鎖定當前的相對高收益。
結構類產品的期限跨度隨基礎資產的變化而變化。利率類產品以短期為主,期限多為3個月;匯率類產品的期限多為3個月或6個月;股票類產品的期限跨度多在1到2年之間波動;商品類產品的期限跨度普遍偏長,長者7年,短則3年。
4.投資價值:股票/商品類產品高風險高收益,信用/利率類產品表現穩健
就各資產主類產品的投資價值而言,結構類產品與普通類產品的風險水平相當,但結構類產品的風險水平略高,其超額收益水平也較高,而此正是結構類產品的本質特性所致。
在信用、利率、匯率、商品、股票和混合等六大類理財產品中,混合類產品總體上收益較高、風險較低,其原因在于剔除50款混合類產品中13款結構產品之后,其余多為年初發行的以股票市場為主要方向的短期普通類理財產品,如新股申購和股票型基金等。
股票/商品類產品的主要特點是高風險高收益。盤點2008年的理財產品可以發現,最佳表現產品和最差表現產品均隸屬于股票類產品,這由股票市場深幅震蕩的特點和支付條款的設計所致。
匯率類理財產品的投資價值適中,封頂收益條款和保息條款的設置是限制產品收益過高和風險過大的兩個防火墻。至于信用/利率類產品,其主要特點是風險較低、收益穩健。
就各發行主體產品的投資價值而言,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的超額收益水平相當,外資銀行的風險水平較高,原因在于外資銀行多發結構類產品,且結構類產品的主要特點是高風險高收益。就中資銀行而言,國有控股銀行、上市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產品的投資價值依次增加,但城市商業銀行的發售動力不足,產品數量較少。
就各投資幣種產品的投資價值而言,外幣產品的投資價值略高于人民幣產品的投資價值,原因在于:(1)人民幣產品多屬于普通類產品,其產品特性是低風險且收益穩健;(2)年初澳元產品的爆發式增長且收益水平不俗,但后期受商品價格回調影響,“商品貨幣”澳元產品損失慘重;(3)歐元產品表現較好,原因在于該類產品多是由中資銀行發售的低風險產品,且產品預期收益水平較高。
2 2008年到期銀行理財產品表現分析
理財產品的期望收益率是產品未來到期收益率的期望均值,期望收益率與風險值一起構成了判斷理財產品未來投資價值的兩個基本指標。理財產品的到期收益率圍繞期望收益率上下變化,是期望收益率的一個具體的、事后的實現。
對于任何一種金融產品,雖然我們不能以事后的到期收益率來評論其事前是否有投資價值,不過,就市場總體而言,到期收益率依然可以反映當時市場的客觀情況。
1.收益水平:高于基準利率、CPI漲幅和股票市場的表現
這里以人民幣產品為例,從事后的角度來比較銀行理財產品和其他主要資產類別的投資回報情況。
對人民幣產品而言,銀行理財產品第一季度到期產品的收益水平較高,后期走勢趨緩。理財產品收益率不僅高于同期的基準利率水平,而且遠高于上證指數的表現。但受前三季度高通脹水平的影響,理財產品的收益水平低于同期的通脹水平,之后理財產品的收益水平與通脹水平形成“剪刀差”,回歸常態。上述結果進一步佐證了銀行理財產品的設計理念:風險收益水平介于股票和定期存款之間的多樣化投融資工具。
2.零/負收益盤點:股票類人民幣產品主導,上市股份制銀行產品數量最多
受市場深幅調整和產品設計缺陷影響,剔除“基金系”QDII產品,2008年共有34款零/負收益到期產品。
從投資幣種來看,34款產品共有28款產品的投資幣種為人民幣,其余為美元投資產品。在28款人民幣零/負收益產品中,結構類產品22款,其余為普通類產品。股票和商品是22款結構類產品的兩類主要基礎資產,其中19款產品掛鉤股票,其他3款產品掛鉤商品。
從發行主體來看,上市股份制銀行零/負收益產品的數量最多,高達29款。其中,招行和民生的產品數量最多,不過,相對于與其發行的眾多產品而言,零/負收益產品的占比實際上很低。就這類產品而言,大部分的基礎資產為股票或商品,且其結構主類多為相關性或看漲。
外資銀行有兩款產品實現了零收益,二者具有相同的支付條款但投資幣種有異。請注意,受公開信息透明度不高影響,外資銀行到期產品數量并非全樣本。
歸納起來,零/負收益產品的成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基礎資產與支付條款的錯配,如部分看漲基礎資產的支付條款,而其基礎資產的走勢卻一路下滑,發行主體資產管理能力欠缺和入場時機有誤是導致此種現象發生的主要原因;二是監管當局的監管缺失,如部分低風險產品募集資金的較大比重卻投資于股票或基金等高風險投資工具。
3 總結與展望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國內金融管理體制缺陷以及商業銀行創新能力有限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在銀行理財產品市場中,曾經并且還將繼續出現零收益、負收益產品。對此,發行機構應該總結經驗,監管部門應該心態平和,媒體應該全面客觀。正如眼下我們針對美國次貸危機所總結的那樣,如果說美國是金融自由化過度,中國則是金融管制過嚴、創新不足。
未來,我們應該繼續鼓勵包括銀行、基金、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托公司、私募投資機構等在內的各種類型的資產管理機構的發展,同時,在建設和加強基于統一的針對資產管理人監管立法框架的基礎上,放松對產品和市場的管制,促進中國財富和資產管理業的發展。
1.2008年明星產品和明星機構
為探索未來之路,促進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理財產品中心對2008年度的銀行理財產品和發行主體進行了排名盤點。評價與排名方法匯集了理財產品中心在過去三年間對超過萬只銀行理財產品持續的評價分析經驗。按理財產品中心的分類標準,分別選出各類產品的明星品牌。另外,據發售主體單個指標的優異表現,結合產品其他相關特性,篩選出2008年理財產品市場的明星機構。
2.2008年銀行理財市場問題總結
針對銀行理財產品市場上已經暴露出來的典型問題,我們概括出如下幾大特征,以求解決之道。
(1)基礎資產與支付條款的錯配
投資方向(即基礎資產)和支付條款是決定產品收益和風險的兩個主要因素。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在此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基礎資產的單一化、支付條款方向的單一化和基礎資產與支付條款的錯配。年初多款“零收益”、“負收益”產品和奧運前期某款掛鉤農產品指數到期實現“零收益”的結構類產品,都是上述問題的主要例證。
(2)市場時機與發行時機的選擇不當
市場和發行時機的把握能力是衡量發行機構資產管理能力和產品投資價值高低的重要決定因素。理財產品的市場時機和發行時機失誤,廣泛存在于波動劇烈的基礎資產市場和連續發行的系列產品中。如今看來,QDII產品集體性的深度虧損的確存在對境外市場選擇不當的問題;上半年多款“類基金”產品的虧損與被迫延期,似乎也同樣沒看準境內的市場時機。
(3)投資收益和匯率下跌的雙重虧損
理財產品的投資幣種對其收益也有重要影響,主要表現為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前者主要針對人民幣產品而言,而后者則主要針對外幣產品。匯率損失主要存在于投資幣種的強弱轉換之際。譬如,前期一些看漲農產品價格的澳元產品,就由于農產品價格拐點出現和澳元匯率的驟然下調,出現了較大浮虧。
(4)資金運作和投資組合的監控不力
道德風險和信用風險也是影響產品收益高低的兩個主要層面。普通類產品和部分“偽”結構產品是道德風險和信用風險的多發地帶,原因在于他們的資金運用方向和投資組合比例模糊不清。
根據現有的公開資料推算,有家商業銀行存在違反協議書的嫌疑,動用了理財產品的募集資金到二級市場上直接購買股票,致使產品到期虧損近17%。
(5)風險敞口和贖回條款的設置有誤
博取高收益和規避高風險是設計銀行理財產品的初衷,高收益來源于部分衍生品交易的高杠桿率,而固定收益證券則是規避高風險的主要投資工具。當前,風險敞口過大是“基金系”QDII浮虧較大的一個主要原因,而由于保本或保本保息條款的設置則是少部分“銀行系”QDII投資虧損不高的一道防火墻,當然,其中也部分緣于較大比例的固定收益證券投資。
(6)國外沖擊和國內監管的雙重壓力
在國際金融危機、國內監管加強和理財產品自身缺陷不斷顯現的三重壓力下,國內理財產品市場經歷了嚴峻的考驗,主要表現為結構類產品數量的萎縮和普通類產品預期收益的不斷下調。因雷曼破產而備受牽連的銀行理財產品不在少數,如某款掛鉤雷曼農產品指數的產品最后一個觀察日的指數無法獲取、某商業銀行掛鉤雷曼債券的普通類系列產品可能蒙受巨額損失。受國內接連降息影響,商業銀行提前贖回了部分信貸類產品,致使投資者承受一定程度的再投資風險。
3.2009年銀行理財市場前景展望
總結2008年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主要特點和存在的問題,我們預期,2009年理財產品市場將會延續以下四個主要趨勢。
(1)投資方向的多樣化
結構類產品的投資渠道將進一步拓寬,主要表現為行業配置多樣化、熱點分散化和區域多元化,此舉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散風險和匹配支付條款,例如掛鉤中國臺灣、韓國股票與港股和美股混合的產品增多,而掛鉤商品價格的產品數量趨少等。面對國內經濟增速下滑和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的逐步蔓延,債券、票據將會成為普通類產品投資方向的新寵,信貸類產品的主導地位逐步動搖,期權和期貨等高風險產品進入普通類產品的投資視野,藝術品和實物與期權結合可能成為2009年銀行理財產品投資主題的新亮點。
(2)支付條款的復雜化
自進入2008年以來,結構類產品的支付條款趨于復雜。摒棄過去的單一支付條款,采用多種支付條款的混合,如按日計息和最差表現可轉換型、平均絕對表現和平均表現混合型等,這種趨勢將會在2009年得到進一步演化。
為應對當前國內的降息預期,普通類產品設計了“隨息而動”的支付條款,基本理念是產品的預期收益隨央行貸款利率的不斷調整而調整,結構化設計將會是2009年普通類產品設計的一大創舉。
(3)止損條款的大眾化
“零收益”、“負收益”、“展期”和“巨額虧損”等“收益門事件”是2008年理財產品市場問題的主要表現形式,所有這些問題的背后成因均是產品設計的風險敞口過大。博取高收益、規避高風險和多樣化的投融資目的是設計銀行理財產品的初衷,在規避高風險這一層面上,商業銀行過去考慮甚少是導致風險敞口過大的主要原因。為應對此被動局面,且迎合國內投資者的風險厭惡態度,止損和保本機制將是2009年銀行理財市場風險控制的主要設計方式。進一步,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普通投資者可購買保本保息型產品,而非保本型產品則適合具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合格投資者。
(4)浮動參數的系列化
浮動參數設置的初衷是規避特定參數深幅波動的風險,涉及范圍包括參與率、利率、匯率和基準。具體而言,低參與率和區間參與率是浮動參與率的兩個具體表現形式;浮動利率和浮動匯率的具體形式有單向浮動和雙向浮動;通常的比較基準是100%,而未來產品的比較基準可能是105%或基于某一參數變化而變化的浮動值,這就是所謂的浮動基準。有一點需要提醒的是“不確定性因素越多,風險越大”,浮動參數的風險防控也是發行機構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
上一篇: 時鐘為你增添活力信心滿懷
下一篇: 求子的臥室風水以及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