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私人作坊到國際連鎖 中國家具風雨60年
發布時間:2010-10-28
作者:ccy
瀏覽:57
概要:
從小打小鬧到連鎖經營,從崇尚實用到追求品質,中國人的家居生活正蒸蒸日上,中國家具行業走向成熟。 今天,我們通過對家具業發展60年來的追溯,探尋家居行業的演變之路,見證新中國成立60年來經濟取得的累累碩果。 【1949年-1952年】前店后廠的私人作坊 解放初期,百廢待興,大部人家用的家具都是祖上傳下來的,自己制作家具的并不多見。
從私人作坊到國際連鎖
中國家具風雨60年
從小打小鬧到連鎖經營,從崇尚實用到追求品質,中國人的家居生活正蒸蒸日上,中國家具行業走向成熟。
今天,我們通過對家具業發展60年來的追溯,探尋家居行業的演變之路,見證新中國成立60年來經濟取得的累累碩果。
【1949年-1952年】前店后廠的私人作坊
解放初期,百廢待興,大部人家用的家具都是祖上傳下來的,自己制作家具的并不多見。
那時的家具業是單一的作坊式生產方式,前面一個小門面,桌子、板凳等成品或半成品就擺在里面。后面則是制作的地方,有的木工邊做生意邊做家具。解放前失業的木工師傅自由組合,自行四處接活。
【1952年-1957年】走上合作化道路
從1952年開始,個體手工業勞動者開始走上合作化道路,很多木器合作社就在這個時候成立。到了1956年-1957年,合作化到了一個高潮。
【1958年-1965年】木器合作社工人銳減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地處鄉村的木器業下放到農村公社,城市木器廠的大量人員被抽調支援大工業,不少家具廠改行轉業,家具產量逐年減少。
1961年,恢復了手工業管理機構和企業集體所有制性質,組織改行轉業人員歸隊,家具生產有所恢復。
到1965年,木器加工合作社逐步恢復,家具花色品種仍大幅度減少。
【1966年-1977年】“文革”重創家具業產量銳減
受到“文革”重創,家具業生產也難逃厄運,產量急劇下降,家具供應很難滿足老百姓的需求。
1973年家具年產量驟減,由于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以致不得不采取結婚憑票供應的辦法來保障人們生活的最低需要。那個時候,找到一張家具票的困難和得到一張家具票的喜悅都成了人們刻骨銘心的記憶。
【1978年-1988年】手工制造轉向半機械化
1978年,家具產品生產計劃和原材料供應納入輕工業部的計劃議程,使家具生產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從1978至1988年的十年間,家具行業進入了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變的轉型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從80年代后期,家具企業先后從德國、意大利、日本等國引進了大批先進的板式和實木家具生產設備,使家具企業邁開向機械化、自動化生產的步伐,促進產品款式的更新和質量的提高,家具生產量明顯上升。
【1989年-1991年】遭遇第一個低谷
改革開放的10年間,大大小小家具企業不斷涌現,競爭加劇。到了1989年家具市場出現疲軟,產品開始出現積壓,家具業在十年穩步發展后首度出現了負增長。
1990年繼1989年后,出現第二次負增長,部分家具企業出現虧損,有的企業轉產,有些被兼并。
大約在1991年,一些百貨公司的地下室、裙樓開始有了家具柜臺,一些企業主動向市場推銷產品。與此同時,國內的建材家居市場開始起步,但市場規模較小,產品以國產建材為主。
【1992年-2000年】家具專業市場顯山露水
1992年家具市場開始復蘇,家具工業逐步走出低谷,生產出現回升。
1994年開始,全國家具展開始舉辦,第一年是在無錫,到了1995年移師杭州。
此后,家具行業加快了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進程,各式各樣的家具店、家具商場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90年代中期以來,由于中國家具市場和勞務市場的巨大吸引力,意大利、德國、法國、丹麥、西班牙、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紛紛在中國投資辦家具廠、家具店,促進了我國家具市場的競爭,帶動了國內企業的出口。90年代末,我省家具開始大量出口到歐美等國家。
【2000年-至今】家具專業市場開始細分
2000年,傳統攤位制家具市場已經非常普遍,人們開始訂制集成家具。到2003年左右,商業街二級干道開設的家具專賣店先后涌現。專業市場開始細分,出現了衛浴市場、門窗、家具等市場。
2006年以來,主題式家居廣場,建材產品連鎖超市頻頻在杭州搶灘,這些賣場的體量越來越大,品牌越來越多,國際連鎖家居超市也開始進軍國內市場。最近5年,我國家具產品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大潮步伐加快,去年家具出口55.7億美元,以每年28%的速度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