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國人喜歡做“雜”,好大喜功,有點特色就開始無亂注冊子公司,拉合作伙伴,號稱收購,走集團化、多元化道路了,對外“花拳繡腿”,其實自己后院“草沒拔、蟲沒治”,底子薄得很,這是通病,但你看一下瑞士手表,世界知名,但做生產的都是小企業,同樣能出精品,能出世界級名牌,他們沒有秘密武器,秘訣只有一個:做專、做透。
我們需要看到一點,意大利日產幾千套木門企業,只有10人操作,回頭看一下珠三角的木門企業 ,未來勞動力優勢會逐漸弱化,木門 基礎工藝,在90后的一代會大部分斷層,你不提高機械化、規模化生產能力,就很難發展,特別在裝修房發展的大趨勢下,如果誰不往前看3-5年,提前做好生產、人才等儲備,而是盲目追求多,一個單品還沒有做好的企業,年產值不到800萬,就漫天撒網,搞多元化,這個產業撞在你手里,也很難玩活。
這里舉一個例子,這家有600多家渠道商的企業,涉及材料、五金鎖具、門套線,還有窗簾、藝術風扇,是一個“四面開花”的典型,渠道本來是廣泛的,但是沒有管理、維護好,要么是產能跟不上,供貨期長且質量不穩定,導致經銷商怨言(目前不到1000套的木門月產量);要么想硬把產品往一個渠道里塞,不顧是否符合消費者訂購習慣,渠道不同,產品是很難出銷售量的,目前他們請了明星代言人,還找了咨詢管理公司來打理,但是否能發揮真正作用,目前還是變數,他們的管理人員公司要求不要動,不出差,他們自己也感到困惑。這是一個沒有形成自己“王牌”經銷商的例子,一家木門企業,如果沒有形成幾個每年能上1000萬銷售額的經銷商,你要想沖擊前5名,恐怕很難,多而不強沒用,這個2:8現象,處處都存在,老板需要靈活運用。
我還談一個合作問題,產品線拉長,合作少不了,但如何合作,卻不是每個人能精確掌握的,對某一產品或數個配套產品,每個部位讓合適的人去做是一個基礎。在產業鏈上,每人應該得到一個屬于自己的利益環節,需要分工合作,比如浙江的一個小打火機,他們的分工合作相當明確,而在衣柜、木門、櫥柜、樓梯、家具等領域的多元化介入,免不了合作,免不了資源整合,在這個傳統又揉入新元素的制造業里,老板就需要懂“合作平衡術”了。
前不久,筆者獲悉:5人合辦的某木業由于管理不善倒閉了,原來的老板與一合作人(某知名門企老總的司機)2位股東賺錢了,其他3個虧了,欠了原材料商、設備商、五金輔件商的錢,部分還是銀行貸款,設備、原材已****,但事件仍懸而未決。無獨有偶,近期又傳出某3個合伙人企業,做木門 、鋁門、鋼木門 、防盜門,多品牌運行,但各合作人由于私心與管理不善及相互猜疑,在沒有持續的銷售量支撐后,繼而宣告解散,分道揚鑣。
“中國商人是很難真正穩固、坦誠合作的”,這是一句論斷,在目前的行業大環境下,你“多元化”,你上項目了,你又擴張了,但你的銷量是否起來了?單店銷售額如何?只要是經銷商就合作的“松散型渠道”,能撐住成本支出多久?這也是一家公司,不論以何種模式,產品如何配置的一個根本性問題:你的產品要賣貨,這很現實。
上一篇: 衛浴行業的更新換代 發掘新功能是關鍵
下一篇: 本地和外地木門品牌的交流與競爭